朱清时:用科学的方法重新审视迷信的东西
传播上古智慧、灵性与科学、修行、养生、生活。公众号后台点击“往期精彩”,在内容页上面的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这里有最全的优质内容和资料,给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朱清时,化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任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本文约5544字,阅读全文约需11分钟
安徽合肥,深秋的中国科技大学校园还是绿葱葱的。中科院院士、原校长朱清时的办公室位于理化大楼二楼的角落里。门口没有牌子,很低调。
办公室里生活痕迹很重,随处是书和古玩,甚至有些凌乱。如果没有外出计划,他每天埋在办公室看书写文章,研究他心爱的古玩。
与他在科学方面的成就相比,人们更熟悉朱清时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尝试。任中科大校长期间,他坚守“小而精”的办学思路,不圈地、不扩招。创办南方科技大学的过程中,他对自己心中教育改革的实践,引来广泛的社会关注。
2017年6月,退休后的朱清时因为一场关于真气的讲座,再次挑起争议。人们无法理解,也无法认同:一位拥有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的学者,年过七旬后竟转而研究科学无法证明的真气。
时隔5个月,当朱清时再次面对记者时,眉头不再紧锁。他神情淡定地说,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不会被外界动摇。“我知道自己在做一件重要的事。”
朱清时:用科学的方法重新审视迷信的东西
记者:退休后,你研究科学与佛学的关系,是不是受到南怀瑾先生的影响?
朱清时:2004年,我第一次见到南怀瑾先生。他当初已经回到上海。我知道南先生是一个儒、释、道都很精通的高人、智者,我想问个一般人都回答不了,而且大家都困惑的问题。用一句大家熟悉的话,这个问题是:现在人们走得太快了,灵魂已掉在后面。怎么办?
记者: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朱清时:现在科技发展得很快,大家忙于赶上潮流,都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想想。你看现在的手机、网络、电商等,物质生活前进得很快。但是谁想过社会应该如何应对?人的本质是什么?
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快。大家都已意识到,在不久的将来,很多人都会失业。人工智能比人干得更好,成本更低,更可靠。人工智能几乎可以取代人做所有工作。然而掌握人工智能的只是少数精英,要不就是特别聪明的,要不就是特别有钱的。其他人都用不着了,那人类社会应该怎么办?剩下的人干什么?这些人到哪儿去挣钱?等到那时候,大部分人连想被剥削都没有机会了。
过去资本家要发财,办工厂剥削工人,这个挣钱的过程还得很长时间。现在靠人工智能,有些企业、有些人几年就拥有上千亿美元的财产。
我经常上黄山。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黄山上的挑夫,背货物上下山的农民。我们都很佩服他们,一个人身上要负重一百多斤,太艰苦了。我就问当地管理人员,为什么还要让这些挑夫这么辛苦呢?用缆车运货不是很方便吗?当地管理部门的人解释说,缆车是优点很多,而且价格便宜,比雇挑夫成本还低。但是如果用缆车载货物,这些农民就没有生存办法了,所以当地政府规定缆车不准载货物。现在人工智能可以做到无人餐厅、无人超市,但是人都失业了,谁来消费?
我那次去见南先生就是谈这件事。请教他应该怎么办。他给我讲佛学,我很有兴趣。因为我小时候,母亲和长辈的人说哪件事做得不好,都说那人“作孽”。这就是当时社会上的观念:人不能做坏事,做坏事是有业报的。当社会上还有这种观念时,每个人自我约束就有基础。在民间,这个基础已经延伸了两千年。后来人们没有了这种自我约束,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我一直在想:如果每个人都利己,没有业报的观念,没有底线了,社会就会出问题,这怎么办?。
10月31日上午,安徽合肥,朱清时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办公室里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新京报记者吴江 摄
记者:南怀瑾先生是怎么回答你的?
朱清时:他给我讲佛学。佛学的宗旨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且佛学不只是说教,还发展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来说明为什么必须自觉地这样做。现代人认为这是迷信,这个道德底线就没有了。南先生鼓励我用科学的方法来看看佛学的思想体系中有没有一些道理。
记者:他的回答,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
朱清时:那次谈话我就意识到了,刚才说“灵魂丢在后面了”,可能的原因是这几十年科技高度发展而且深入人心。但科技让人认为佛学的业力、业报思想是迷信,大家都不相信它了、把它抛弃了。
但是佛学的很多思想不被科学认可,并不是因为佛学的说法都与科学矛盾,而是因为科学不需要它们。因为无法证明它们,所以不需要它们。
比如人为什么要善良、慈悲、共享?科学无法证明这些。科学是中性的,好人拿它做好事,坏人拿它做坏事。而且科学本身力量有限,它能证明的东西很有限。如果把它不能证明的都否定掉,这本身就不科学。
现在我已经老了,也不需要项目、经费、成果。我很愿意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看佛学中的道理。这个问题很困难,我知道自己很可能不成功。然而这个问题如此重要,探索一下总是值得的。
记者:你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朱清时:我就看佛学的基本观念中,哪些并没有被科学否定,而且可能是科学涉及不到的。比如佛教讲“万法皆空”,这是佛法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所有物质都是从虚空中“无中生有”地产生的。现在的科学也认为是这样,也达到了这个境界,比如弦论。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金刚经》里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些并没有被科学否定。另外,业力种子这些观念则是科学还不能涉及的。
2017年6月15日,朱清时在中国科技大学办公室里。新京报记者 付珊 摄
记者:8月25日,你在微博上发表文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发现什么?》,你认为我们感知的物质世界是心物一元的世界。你以王国维的三境界结尾,"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结尾是想表达什么?
朱清时:我说的“心物一元”,指的是: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一个由大脑虚构的世界。虚构将外界世界纳入主体内部经验,也使主体内部经验向外延伸镶嵌入外部世界,使内外两个世界浑然一体。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感知的物质世界是心物一元的世界。那篇文章讲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是佛学认识心物一元世界的基本方法。就是在不执著于事物的表相时,其本质就会呈现出来。比如浪花和气泡是大海的表相,执着于浪花和气泡时就感觉不到水。不要在意它们,才能体验水的性质。
我引用王国维的这段话,因为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境界的第一阶段,各种各样的事情你都去做,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参加,想苦苦找出真相,但找不到。最后阶段,突然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真理就在你身边,只不过你过去由于执著看不到。这是对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生动的描述。
记者:除了佛学,其他领域也是这样吗?
朱清时:科研最明显。1998年,我刚做中科大校长,有所大学就发明了一个考核科研工作的办法——数SCI论文数(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因为SCI论文多的,科研也做得好,这是一般规律。后来考核指标执着于数SCI论文数,所有人都去关注SCI论文数。一关注就糟了。大家发现了许多其他方法来增加SCI论文数。科研就出了乱象。“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要执着于SCI论文数这个表象,应该去看科技水平本身。
教育也是这样。大家认为,好的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上贡献大,毕业生贡献大的学校就是办得好。教育的本意是要教学好,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能培养好。但发展到后面,大家就专门“掐尖”,抢新生,其实它的教学有多好吗?不一定。它把全国最好的新生抢去了,你教得再差,学生也会贡献大。这样就偏离了教育的本质。这是现在中国教育的一大病症。
记者:怎样才能祛除这样的病症?
朱清时:中国目前教育的问题,是我们把教育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资源扭在一起了。比如高考很难改好,为什么?大家都想让自己的小孩进顶尖大学,怎么教育和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是否有利,就变得不重要了。衡水中学这个例子其实是这个现状的缩影,只要能进北大清华,学生怎么吃苦、怎么折磨都没关系。以后这个小孩有没有能力素质,也没关系,只要进了北大清华就成功了。
教育应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就是得到知识,培养能力。这应该和一个人以后做什么没有关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好多年的进化。
2013年11月1日,朱清时在南方科技大学校门口。图片来自新华社
记者:你在做南科大校长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南怀瑾老师开始是支持的,但后来变成了反对。为什么?
朱清时:南先生对南科大这种教育改革一直是支持的。只是后来南科大办学中间的波澜曲折太多了,南先生看到条件不成熟,给我讲了黄石公《素书》的一段话:“贤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意思是,不要去做条件不成熟的事。
记者:但你还是坚持下去了。
朱清时:我很尊重南先生,知道他是对的,但我当时已别无选择。因为当时已经招了第一批教改班学生,而且招聘了教授。我必须对他们负责。办教育跟做别的不一样。当官可以辞职,像陶渊明一样去隐居;但做教育,我辞职走人的话,他们的一生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我必须硬着头皮,哪怕是赴蹈汤火,也要让这个事有交代。如果是因为我自己不干了使别人受伤,那我就是在作孽。南先生也理解。
记者:现在回看南科大那5年,还有什么遗憾吗?
朱清时:现在没有遗憾的感觉。因为我已经放下了,看这些都是很冷静的没有情绪了。
回看南科大的5年,我觉得很幸运,能够把5年干到底,而且干出样子来。我刚去的时候,只在地下室有一个办公室,是零起点。实际上办学只办了三年。
我们当初坚持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教育的本质。不是上什么课、上多少课,是培养能力。我们教改班招了40多个学生,当时啥都没有。教学大纲、教材都没有,实验室也没有,教师也是刚招来。大家以为这些学生要像小白鼠一样被牺牲掉,我们却很有信心。因为教育的本质是能力。只要请到能干的老师和学生一起,边工作边学习,边教边研究,培养出的能力就比其他学校的都强。能力强了,知识不完整没有关系。以现在的技术手段,你只要有能力了,你要学什么知识都很容易。
现在看,真正让我欣慰的是,教改班的学生毕业后在国内外那么受欢迎。这个证明比什么都有力。他们经常给我发微信,报告他们的一些事儿。他们都已经是国际化人才了,希望他们学成后回国服务。
记者:你还会继续关注南科大的变化吗?
朱清时:我觉得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如果有消息,我也看看,但不评论、也不太动感情了。因为平静下来了,什么东西都不会太动心了。
记者:今年6月,你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了一场讲座,叫《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点击标题阅读),引发了一场风波。那段时间,你的心情怎么样?
朱清时:那个时候在风口浪尖上。我其实很平静。我知道自己在做一件重要的事,只不过我说的事情有些人不理解而已。
记者:至今没有科学界人士站出来,公开支持你。
朱清时:我遇到那样的围攻,他们都看到了,也有科学界的专家私下来跟我说,他们很理解我在做什么。我听了他们的话,就知道其实我做的、思考的事情没有错。一定要从科学角度让大家意识到,这个东西是有道理的,然后人们才会把我们的传统文化重新找回来。
现在回看6月这一场大辩论。有人统计了那一周网上的讨论,50%多一点的人是中立的,不持观点地围观。剩下百分之四十多的人中间,刚开始有一半多一点不认同我的说法;另外一半稍少一点的,持支持态度。我对媒体回应后过了几天,支持和反对的比例就调转过来,支持的人就多于反对的人了。
记者:刚从南科大退休时,你曾对媒体说想放下了,希望大家不要再关注你。但6月的风波让外界再次关注你,感觉如何?
朱清时:对大多数人来说,被关注是好事。这是有存在感、有影响力的表现。但在我身上不一样。我当南科大校长后引起的关注,好的、不好的两面迅速暴露出来了。太被关注时,你做任何事情,都被大家放在显微镜下看着。任何小事都会被放得很大,你就没可能再去做很深入的改革了。
所以我现在做的这些思考、写的这些文章,除了微博没在其他地方发表,也不出书。
我现在几乎想闭关了。为了逃脱关注,我很少出席外面的会,很少去做报告。当大家都关注你的时候,我说每句话都可能被放大和歪曲。媒体的影响力很大,一旦被歪曲,就很难纠正。
记者:5个月过去了,你现在是怎样的心境?
朱清时:这段时间我的心理状态很舒服,也摆脱了失眠。所有事情——过去我和大家都极力追求、奋斗的事情——现在都放下了。我不再担心很多事了。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把我想研究、想写的东西做得多一点,做得好一点。
记者:未来五年你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朱清时: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在找回人们自我约束的底线,就是让大家意识到每个人应该为他人着想,应该学会分享。为此我想把一些过去大家认为是迷信的东西,重新用科学的方法来审查一遍。
记者:你最近在忙什么?有什么让你动心的事情吗?
朱清时:前两天在杭州,我出席一群年轻企业家办的“荷塘小学”的开学典礼。有两位我的友人刚刚从伦敦佳士德拍卖会上,把爱因斯坦写的一封亲笔信拍回国内。
原件是用德文写的,我事先已收集了有关的英文资料,所以知道内容。我长时间地看着爱因斯坦清秀的字迹,用放大镜看纸张中的纤维,看笔尖如何划过这些纤维,从中感觉到爱因斯坦当时的思绪。
信临近结尾的地方,爱因斯坦写了一段著名的话,既是对他的挚友说的,大概也是对自己说的。“现在,他又比我早一点点离开了这个奇怪的世界。这一点并不重要。对相信物理的我们来说,不管时间多么持久,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分别,只是持续存在的幻想。”这段话中流露出他既看穿了世界也看穿了人生的心境。
半个多世纪前,我读高中的时候就崇拜爱因斯坦。当时不知天高地厚,还把“做中国的爱因斯坦”作为志向。大学毕业前受文革思潮影响,我幼稚地想批判相对论中的“唯心主义”,却越来越理解它的道理。后来才知道,我们这样的普通科研人员,一生无非就是理解和观察他理论中的一些细节,只能仰视他。现在古稀之后,我突然见到了这个终身崇拜的偶像的亲笔信,并且能够这样零距离地接触和感悟,很激动。
我在杭州的几天几夜都与这封信在一起,仔细看了它的每一个细节,感觉我在和爱因斯坦对话。这是我一生中最奇妙也最美好的时候。
修行圈所发布的文章大多精摘自网络公开内容,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修行圈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邮件联系:wwyt2018@163.com ,我们会及时更正。
往期内容:
抉破生命轮转的秘密,解奥大道至公的定律,使人在恍然之间荡灭三生、踏平六道,以太乙归真诀,则临终成就,逍遥物化,易如反掌! 点击查看
-The End -
“修行圈”旨在传递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合为一体,用全息立体的思维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万物的奥秘,传承、创新东方智慧,共创美好新世界。不定期推送东方智慧、修行启示、修炼秘法、易经数术、风水法术、中医养生、灵性科学、人体奥秘、古今秘史、修学资料等大量相关内容。穷老师私人微信:GWZZ25(添加请简明来意)
修行人的公众号
格物|致知|自然|简单
长按二维码关注 开启智慧大门
- 关于修行最全的内容都在这里 -
从历史信息可以查看公众号往期更多的好文章。后台回复你想要了解的内容,会根据所需把内容推送在文章里;回复你想要的任何学习资料,会不定期提供相关资料,回复“资料”即可下载。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 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